花呗“隐形扣费”太坑!用户集体关闭,原因终于说透了

发布时间:2025-10-30 15:14  浏览量:1

几年前,花呗绝对是年轻人手机里的“流量明星”——吃饭买单、网购剁手、交水电费,甚至朋友间发红包,都能看到它的身影。“先消费后还款”的模式,加上低门槛的开通条件,一度被当成“应急神器”“省钱帮手”,不少人觉得“花未来的钱,圆当下的梦”特别划算。

但最近这两年,身边主动关闭花呗的人越来越多了。有人吐槽“每个月都被隐形扣费坑”,有人直言“越用越穷,被超前消费绑架了”,还有人担心“影响征信,不敢再随便用”。曾经人人追捧的花呗,为啥现在成了大家想摆脱的“包袱”?那些被吐槽的“隐形扣费”到底藏在哪?除了扣费套路,还有哪些深层原因让用户果断“断舍离”?今天咱们就用最接地气的话聊透这件事,不管你还在用法花呗,还是早就想关掉它,看完都能看清背后的逻辑,避开消费陷阱,把钱花在明处。

首先得说清楚,大家吐槽的“隐形扣费”,不是指花呗偷偷扣钱不告诉你,而是那些“看似合理、实则容易被忽略”的收费项目,等账单出来才发现“不知不觉花多了”。这些扣费套路藏在细节里,稍不注意就会中招,总结下来主要是三类:

第一类是“自动续费的隐藏开关”。很多人在开通视频会员、音乐会员,或者订阅某些APP服务时,会被引导选择“花呗自动续费”,而且往往会附赠“首月1元”“首季半价”的优惠。当时觉得划算就点了同意,可后续忘了取消,等到优惠期结束,花呗就会每月自动扣费,而且扣费金额会恢复原价。更坑的是,有些自动续费的取消入口藏得特别深,不是在花呗里操作,而是要去对应的APP里找,很多人找不到入口,只能眼睁睁被持续扣费。

第二类是“分期还款的利息陷阱”。花呗账单出来后,会默认推荐“分期还款”,还会用“每月仅还XX元”“缓解还款压力”这样的话术引导。很多人觉得每个月还的钱不多,就随手点了分期,却没注意看分期利率——看似每月利率不高,但折算成年化利率,往往能达到15%以上,比银行贷款利息还高。比如一笔1200元的账单,分12期还,每月还100多块,看似轻松,最后算下来要多还几十甚至上百元的利息,相当于平白多花了一笔冤枉钱。

第三类是“罚息和服务费的模糊标注”。如果不小心忘记还款,或者还款金额不足,花呗会收取逾期罚息,而且罚息是按日计算的,日积月累下来可不是小数目。更让人不舒服的是,有些服务费、手续费的标注特别模糊,比如“花呗分期服务费”“账单分期手续费”,没有明确说明计算方式,很多人直到还款时才发现“怎么多了一笔钱”,但已经只能认账。

这些“隐形扣费”之所以让人反感,核心是因为它利用了大家的“惰性”和“信息差”——用优惠吸引你开通,用便捷让你依赖,再用隐蔽的收费项目悄悄赚钱。很多人一开始没在意,等到发现时已经被扣费好几次,这种“被套路”的感觉,成了很多人关闭花呗的直接原因。

但除了隐形扣费,还有三个更深层的原因,才是让用户果断关闭花呗的关键,每一个都戳中了大家的痛点:

第一个原因:超前消费的“陷阱”,让人越用越穷。花呗的核心逻辑是“鼓励超前消费”,它会给你一个信用额度,让你觉得“这笔钱是额外的,可以随便花”。尤其是在双十一、618这些购物节,花呗还会临时提额,进一步刺激消费。很多人本来没打算买那么多东西,但看着“可以分期”“下月再还”,就忍不住剁手,结果每个月账单都超出预期,工资到手还没捂热,就全用来还花呗了。

更可怕的是,这种消费习惯会让人慢慢失去对金钱的掌控力。以前花现金、用借记卡时,花的是自己手里的钱,会下意识计算“该不该花”;但用花呗时,花的是“未来的钱”,没有直观的花钱痛感,很容易冲动消费。久而久之,陷入“月光+负债”的循环,每个月都在为上个月的消费买单,存不下一分钱,最后发现“越用花呗,越没钱”。

现在的年轻人慢慢想通了:所谓的“超前消费”,本质上是“提前透支自己的财富”,看似享受了当下,实则背负了未来的压力。与其被花呗绑架,不如回归理性消费,花自己能承受的钱,过踏实的日子。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“消费降级”,主动关闭花呗,拒绝超前消费。

第二个原因:征信关联的风险,让人不敢再随便用。之前花呗只是民间信用工具,逾期了主要影响芝麻信用分;但现在,花呗已经全面接入征信系统,你的每一笔消费、还款记录,都会被上报到央行征信中心。这意味着,花呗不再是“随便用用”的支付工具,而是和信用卡一样,直接影响个人征信。

很多人一开始不知道这个变化,直到去申请房贷、车贷时,才发现征信报告上有花呗的使用记录。如果偶尔出现一次逾期,或者长期处于高负债状态(比如花呗额度用满),都可能影响银行的审批结果。更让人担心的是,有些用户因为不小心忘记还款,哪怕只逾期了几天,也会被上报征信,留下不良记录,影响后续的金融活动。

对普通人来说,征信是“金融身份证”,比一时的消费便利重要得多。为了避免因为花呗影响征信,很多人选择直接关闭——眼不见心不烦,不用再担心忘记还款,也不用纠结负债会不会影响征信,这样反而更踏实。

第三个原因:替代工具越来越多,花呗的优势不再明显。几年前,花呗的优势很突出:开通门槛低、支付场景广、支持分期还款。但现在,市场上的支付工具越来越多,银行信用卡的活动力度更大,而且很多银行推出了“零利息、零手续费”的分期活动,比花呗的分期利率划算得多;微信支付的“分付”、京东的“白条”,也能提供类似的超前消费服务,竞争越来越激烈。

更重要的是,现在很多人更倾向于“用自己的钱消费”,借记卡、余额宝支付成了主流。尤其是经历过疫情后,大家的风险意识提高了,更看重“手里有粮,心里不慌”,不愿意再依赖负债消费。在这种情况下,花呗的“先消费后还款”模式,反而成了“劣势”,因为它会鼓励人花钱,而不是存钱。

而且,花呗的优惠力度也大不如前。以前经常有“花呗立减”“红包抵扣”的活动,现在这类活动越来越少,反而更多的是引导分期、开通自动续费的套路。当优惠消失、套路增多,再加上有了更多替代选择,很多人自然就没必要再用花呗了。

聊到这里,可能有人会问:“我偶尔应急用一下花呗,从来没逾期过,也需要关闭吗?”其实答案没有绝对的对错,关键看你的消费习惯和风险承受能力。如果你能做到理性消费、按时还款,而且确实需要花呗应急,那继续用也没问题;但如果存在以下三种情况,建议你考虑关闭:

第一种情况:经常冲动消费,每个月花呗账单都超出预算,甚至需要分期还款才能还清。这种情况说明你已经被超前消费绑架了,关闭花呗能帮你强制理性消费。

第二种情况:容易忘记还款,或者工作忙、经常出差,担心逾期影响征信。这种情况关闭花呗,能避免因为疏忽留下不良记录。

第三种情况:很少用花呗,或者有更好的替代工具(比如信用卡、借记卡)。这种情况留着花呗没必要,反而可能因为不小心开通了自动续费而被扣费。

如果暂时不想关闭花呗,也可以试试这几个“避坑技巧”,既能享受便利,又能避免被套路:

第一个技巧:关闭自动续费功能。打开花呗,找到“自动扣款”选项,把所有不需要的自动续费服务全部关闭。以后开通任何会员、订阅服务时,都不要选择花呗自动续费,避免被持续扣费。

第二个技巧:拒绝不必要的分期。除非是紧急情况,否则不要轻易选择账单分期,尤其是短期小额账单,分期利息很高,不划算。如果确实需要分期,一定要先算清楚年化利率,对比一下银行信用卡的分期利率,选择更划算的方式。

第三个技巧:设置还款提醒,避免逾期。可以在手机日历里设置花呗还款提醒,或者开通花呗的自动还款功能,确保每个月都能按时还款,不影响征信。

第四个技巧:降低花呗额度。如果觉得自己忍不住会超支,可以手动降低花呗额度,比如把额度降到1000元以下,这样就算冲动消费,也不会花太多钱,避免负债过多。

其实,花呗本身不是“洪水猛兽”,它的初衷是为了给用户提供支付便利。但问题在于,它的商业模式决定了“鼓励消费、引导分期”是核心,而这很容易让用户陷入消费陷阱。越来越多人关闭花呗,本质上是消费观念的觉醒——大家不再追求“花未来的钱,圆当下的梦”,而是更看重“理性消费、踏实生活”。

这几年,“消费降级”“理性消费”成了热门话题,年轻人开始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,不再被商家的营销套路绑架,而是更关注自己的真实需求。从盲目追求名牌,到现在更看重性价比;从超前消费,到现在坚持“量入为出”,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,其实是一种成熟的表现。

当然,每个人的消费习惯不同,没必要强迫自己关闭花呗。关键是要认清花呗的本质,知道它的套路在哪,学会理性使用,而不是被它牵着鼻子走。如果能用好花呗,让它成为生活的“帮手”,而不是“包袱”,那继续用也没问题;但如果已经感受到了压力,或者被套路坑过,那果断关闭,回归简单的消费方式,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。

最后想提醒大家:金钱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,而不是让自己陷入焦虑和负债。不管用不用花呗,都要记住“理性消费、量力而行”的原则,把钱花在真正需要的地方,才能让生活更踏实、更幸福。

本文仅供参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