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0岁男子肾衰竭离世,医生:二甲双胍不能和这3种药搭配,别大意

发布时间:2025-11-01 08:43  浏览量:2

他被送来时已经意识模糊,血肌酐飙升到1120微摩尔每升,尿量几乎为零,全身弥漫着尿毒的味道。

这个60岁的老爷子,一直坚持口服二甲双胍控制血糖,没打过胰岛素,也很少复查肾功能。他平时身体还算硬朗,直到前两周,他开始吃一种降压药,又加了一种感冒药,从此身体一天比一天沉重,直到彻底倒下。

二甲双胍是我们临床最常用的口服降糖药之一,控制血糖平稳、价格低廉,对超重型糖尿病患者还有一定减重效果。但它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禁忌——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或禁用,这是写在所有指南里的红线。

问题就出在这里:这位患者原本肾功能就边缘偏差,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,搭配了几种对肾脏有负担的药物,最终诱发了乳酸中毒和急性肾衰竭

乳酸中毒是二甲双胍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。它会导致体内酸碱平衡崩溃,器官功能迅速衰竭。患者表现为极度乏力、恶心呕吐、呼吸急促,甚至意识障碍。

医学上对乳酸中毒的诊断标准是血乳酸浓度超过5毫摩尔每升,同时血液pH值低于7.35。在这个患者入院当天,血乳酸已经高达11.6,几乎是正常值的四倍。

问题的根源在于药物联用的不合理。二甲双胍最怕的搭档就是三类药物:非甾体抗炎药、某些利尿剂和造影剂

这三类药物都有一个共同点:容易损伤肾小管或者引起肾血流灌注降低。一旦与二甲双胍一起使用,就像在肾上点了三把火。

第一类是非甾体抗炎药,比如布洛芬、吲哚美辛、双氯芬酸。很多人感冒发热、关节疼、牙痛都靠它们救急,但这些药会抑制肾小球前动脉的舒张,导致肾灌注减少。原本肾功能就差的人,吃了它等于把肾推向悬崖。这位患者在感冒时吃了三天布洛芬,正好撞上了雷区。

第二类是利尿剂。常见的如呋塞米、氢氯噻嗪,这些药会导致体液丢失和电解质紊乱。在糖尿病患者中,如果脱水严重,会加速肾小管坏死。利尿剂和二甲双胍联用时,最怕的是引起血容量下降,使药物在体内蓄积,从而加重乳酸中毒风险。

第三类是造影剂。很多糖尿病人会接受冠脉造影、肾动脉成像、CT增强检查,这些都需要注射造影剂。

造影剂本身对肾脏有毒性,会导致造影剂肾病。如果在使用造影剂的前后没有停用二甲双胍,就会放大乳酸中毒的风险。这不是猜测,而是有确凿研究支持的。

2021年《中华糖尿病杂志》发表的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显示,在接受造影剂检查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,那些未停用二甲双胍者,乳酸中毒的发生率是对照组的2.6倍。研究明确建议术前48小时停药,术后根据肾功能恢复情况再恢复用药。

你可能会问,为什么这么多年二甲双胍还在用?它的确是好药,但需要用得对。它通过抑制肝糖输出、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来降糖,不会引起低血糖,这在老年人中非常宝贵。但它90%以上通过肾脏排泄,也就是说,一旦肾功能下降,它就容易在体内堆积,从而引起毒性反应。

2019年发表于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》的一项前瞻性研究指出,二甲双胍相关乳酸中毒的整体发生率为9例/10万人年,但在eGFR<30的患者中,这一风险上升至35例/10万人年。肾功能越差,风险越高,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。

我经常在门诊看到一些患者,手里拿着三种药:二甲双胍、氢氯噻嗪和布洛芬。他们可能是糖尿病合并高血压,又刚好感冒发烧,三个药凑在一起,像三颗雷埋在肾脏上。只要再赶上一点脱水、感染、呕吐,就可能引爆。

很多人还会忽略年龄因素。60岁以后,肾小球滤过率每年下降0.75-1毫升每分钟。也就是说,即使没有糖尿病或高血压,老年人本身肾功能也在缓慢退化。如果再加上药物负担,肾就更吃不消。

在我们的临床经验中,真正发生乳酸中毒的患者,往往不是糖尿病控制最差的那一类,而是那些自以为控制得不错、长期不复查肾功能的人。他们往往身体素质还可以,不太重视复查,一旦用药组合出问题,往往酿成大祸。

从治疗角度讲,一旦发生乳酸中毒和肾衰竭,处理手段非常有限。我们只能尽快停药、补液、纠正酸中毒,重症者需要紧急血液透析。

这位患者在送来后,我们立即启动了透析,但已经太晚。他的肝功能、心肌酶谱、血乳酸都已严重异常,最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。

很多人对药物相互作用没有概念,觉得“都是医生开的,应该没问题”。但患者往往在不同医院、不同科室就诊,药品之间的搭配风险并不一定被充分评估。特别是基层或自购药品,更容易造成隐形搭配。

2022年中国药学会发布的《老年人合理用药指南》就曾强调,老年糖尿病患者在使用二甲双胍时,应定期监测eGFR、尿常规和血乳酸水平,并避免与其他肾毒性药物联用。这不是建议,而是安全底线。

除了药物搭配,脱水和感染也是诱发乳酸中毒的重要因素。高热、呕吐、腹泻、过度运动,都会导致体内水分迅速丢失,使肾脏灌注减少。很多老人感冒后不想吃饭、不想喝水,身体逐渐脱水,药物浓度在体内升高,风险也随之飙升。

预后方面,一旦发生严重乳酸中毒,其死亡率在30%-50%之间。即使抢救成功,也可能留下永久性肾损伤,进入慢性透析状态。

这对患者家庭都是沉重负担。我们曾抢救过一个68岁的糖尿病老太太,救回来了,但从此每周三次透析,生活质量大打折扣。

很多人以为只有肾病晚期才不能吃二甲双胍,其实eGFR低于45就已经进入高危区。这个数值一般体检不会主动检查,必须做肾小球滤过率评估。如果你身边有糖尿病的老人,请务必提醒他们做这个检查。

我们并不反对使用二甲双胍,它依然是糖尿病治疗的一线药物,但前提是合理评估肾功能、避免错误联用、定期监测。有时候,真正杀人的不是药,而是无知。

每一个倒下的病人,背后都有一个没被解释清楚的药瓶。我们希望通过更多类似的病例讲

解,把这些潜在的雷区提前亮出来。医生不怕病重,怕的是病人自己都不知道危险在哪里。

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:“我一直都按时吃药,怎么就突然不行了?”那一刻,我们所有人都沉默了。不是他吃错了药,而是他吃药的方式,只差一个复查,就能换来一个不同的结局。

111王培玉,高文静.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二甲双胍使用安全性研究[J].中国药物与临床,2022,22(4):512-516.
222刘志军,孙丽.二甲双胍相关乳酸中毒的临床特征与治疗进展[J].现代医学,2021,39(12):1689-1692.
333《中国老年人合理用药指南》编写组.老年人合理用药指南[M]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22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