喝茶不要太淡,茶喝得越浓,老人会更长寿?是真的吗?
发布时间:2025-11-13 16:52 浏览量:1
►
本文1741字 阅读3分钟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,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。
“我爸今年70岁了,天天喝浓茶,精神还特别好。是不是浓茶真的能养生、延年益寿啊?”
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疑问,尤其是家中有老人的,更是对“浓茶养生”深信不疑。甚至还有人坚信:“茶越浓,效果越好。”
但真的是这样吗?浓茶到底是保命水,还是“催命符”?今天我们就来揭开真相。
从中医角度看,茶性偏寒,具有清热解毒、利尿通便等作用。很多人喝茶是为了提神、降火、消食。但“浓茶”这个说法,其实并不在中医或现代医学的经典体系中。
所谓浓茶,就是茶叶放得多、浸泡时间长,茶多酚、咖啡因等成分含量高。
这类茶水喝下去,确实会让人短时间精神振奋、思路清晰。但浓茶≠更健康,更不是长寿的秘诀。
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发布的研究指出:适量饮茶有益健康,但过量、过浓饮茶,反而可能引发健康隐患。
浓茶中含有大量鞣酸,这类物质会与食物中的蛋白质、铁质结合,影响肠道对营养的吸收。老年人本身消化功能减退,若长期喝浓茶,容易出现消瘦、贫血、胃胀等问题。
尤其是在饭后马上喝浓茶,更容易抑制铁吸收,久而久之诱发缺铁性贫血。
浓茶中的咖啡因含量较高,它会刺激中枢神经,加快心率、升高血压。
一些心血管病患者喝了浓茶后会出现心悸、胸闷、头晕等症状,严重时甚至诱发心律失常。
一项由医院心内科发布的研究显示,患有心律不齐、心衰高风险的老年人,不建议饮用浓茶。
浓茶的利尿作用强,老年人本身体液调节功能变差,若水分补充不足,容易造成脱水、低钾、低钠等电解质紊乱,严重时可能导致意识障碍。
特别是服用利尿剂或降压药的老人,若再喝浓茶,脱水风险将进一步升高。
营养学推荐:每次冲泡茶叶用量不超过3克,200ml左右的水冲泡2~3次即可。
这样的浓度既能保留茶叶中的茶多酚、氨基酸等有益成分,又不会造成刺激性负担。
一句话:喝茶要“淡而有味”,而非“浓而刺口”。
早晨空腹时、饭后立即、临睡前都不是合适的饮茶时间,尤其是老年人,建议在早餐后1小时或午饭后2小时饮茶为佳。
这样可以避免刺激胃酸分泌过多,减少对胃肠的伤害。
胃寒体质、胃溃疡患者:不宜饮绿茶,可选温和的红茶或陈年普洱;
心脏病、高血压患者:不宜浓茶,可选低咖啡因茶种,如白茶;
肾功能不全者:避免茶水摄入过多,以免加重代谢负担。
我们常听说某地长寿老人多,那些百岁老人的习惯到底是什么?
《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(2020年)》显示,长寿老人的共性并不是“喝浓茶”,而是——规律生活、饮食清淡、适度运动、心态平和。
茶,只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,而不是“长寿秘诀”。
浙江安吉的百岁老人张奶奶,每天晨起喝一杯淡淡的白茶,中午小碗稀饭配青菜,睡前要散步半小时。她说:“茶是个伴儿,不能当药吃。”
浓茶≠健康,喝得过浓、过量,反而会对胃肠、心脏、肾脏造成负担,尤其是老年人,更应谨慎。
想要通过喝茶养生,记住这3点:
茶要淡,每次3克左右,避免长时间浸泡;
茶要适时,两餐之间最合适;
茶要合适体质,有基础病的老人需谨慎选择。
真正的长寿从来不是靠一杯浓茶喝出来的,而是靠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健康管理。
参考资料:
《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(2020年)》,国家卫健委
中国营养学会: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年)》
感谢关注!有你在,我们会变得更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