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州市实验小学探索“双减”背景下的综合评价新路径
发布时间:2025-06-09 18:33 浏览量:11
“德州因运河而兴,我们因运河而骄傲!”德州市实验小学二年级学生贺韵迪站在大运河古河道遗址旁,向同学们讲述乾隆年间德州码头的繁华故事。这不是普通的课外实践,而是一场别开生面的“乐考”——在这场以“我家住在两河边”为主题的素养测评中,孩子们用脚步丈量历史,用双手触摸文化,将多学科知识融入运河血脉,让教育评价回归育人本真。
评价改革:从“考场答卷”到“运河闯关”
随着“双减”政策落地,德州市实验小学将一、二年级的期末测评改为“乐考”形式,将国家课程与运河文化深度结合,创设情境为“运河十二时辰”的“乐考”课程,课程涵盖:运河生态观察员、漕粮运输员、运河诗画展、运河美食工坊、歌颂运河、纤夫拉力赛、运河故事会、运河文创展八大主题活动。以运河文化为脉络,结合十二时辰的时间轴,融合学校“五育少年,遇见美好”的五育评价体系,打造沉浸式跨学科素养测评。
图1 “运河十二时辰”“乐考”课程框架
每个关卡都藏着跨学科融合的巧思。在“运河诗画展”中,学生要结合运河诗词设计文创书签,既要理解诗意,还要展现审美能力。数学组的“漕粮运输”任务中,学生用算盘计算不同货船的载重配比;科学教师则带着学生观测水流速度,探究“弯道代闸”的古代智慧。“乐考”不是降低标准,而是让评价真实反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这场以“看见素养”为核心的测评改革,让学生化身生态观察员、漕粮运输员等,在沉浸式体验中完成学业评价,为“双减”下的教育评价转型提供了生动样本。
文化浸润:在古砖旧瓦中寻找家乡密码
“这是我太爷爷参与疏浚河道时用过的铁锹!”美术组刁老师从家中带来一件老物件,引得学生争相触摸。这场“乐考”特别设置“运河故事会”环节,学生通过老照片、船工号子、木板年画等载体,挖掘家族与运河的故事。音乐教师发现,当孩子们唱起童声版的《运河谣》时,他们对节奏和强弱的把握比乐理考试更精准。
在“运河文创展”上,手作漆扇、蓝印花布等作品琳琅满目。教师迟茜展示着学生作品说:“绘制运河路线手绘图时要了解运河的地理知识和人文风情,知识自然融进了创作过程。”
思政赋能:以运河文脉厚植家国情怀
作为大运河“活态遗产”的典范,德州在2024年以“运河重镇”的身份荣登世界文化遗产名录。这条纵贯千年的黄金水道,不仅造就了“九达天衢”的漕运传奇,更积淀出“兼容并蓄”的运河精神。“运河十二时辰”“乐考”依托学校开展的“我家住在两河边”思政育人体系,将运河文化的“活态基因”转化为育人资源。学生在行走中触摸历史,在体验中赓续精神,真正实现“有根的家国情怀、有魂的文化自信、有能的时代担当”的成长目标。这一模式不仅为“双减”背景下的素养评价提供了范例,更成为文化遗产传承与思政教育创新的生动实践。
德州市政协文史委主任王德胜说道:“这场‘乐考’实现了三重突破——评价维度从分数转向素养,学习空间从教室扩展到社会,情感教育从说教升华为文化认同。”如今,德州市实验小学的学生正筹备将“乐考”成果汇编成《运河少年说》,用童言稚语续写新时代的“运河笔记”。
当教育真正扎根于脚下土地,测评不再是冷冰冰的分数,而成为丈量生命成长的温暖刻度——这或许正是“双减”背景下,教育回归本真的生动诠释。
记者:姜玉蕾 通讯员:庞世珍 安宁 杨莉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