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模仿周总理签字,诈骗银行20万巨款,最终被抓,被判死刑

发布时间:2025-07-11 12:52  浏览量:2

1949年,政权更迭。新中国摆脱战火,满目疮痍。人们都憧憬生活变好,柴火、米缸,孩子的书本,一切都得靠自己去拼。科学家钻进实验室,士兵死守边关。有时候大家一顿饭掰开三份,信仰和胃里咕咕叫声比肩而立!他们憋着一股劲,世界终于等到中国站起来了。

那时候,城市忙着修复,农村里推翻地主,田头头发都卷着泥,人人希望能多干点,早点过上好日子。名义上风平浪静,可时代缝隙间总有人钻空子,总有人心思活泛。天底下,真正的安稳其实从没来过。

1960。苗头蹭地就冒了出来。中国人民银行总行,闹了个大动静。有人连夜模仿周总理签名,整出假批文、假证明,骗走20万巨款。这钱可不是稀松事,小小几个人一年的工钱全搭里头了!那会儿,钱分量不跟现在一样。二十万,不是说有就有的。就这么被拿走?谁干的?怎么干的?一群人懵了。

内部汇报再三,周总理脸都拉下来了,说:“速查!”不是一般的查,这种丑事全社会都盯着。公安案子一上手,那叫一个棘手。最离谱的是,这案子作案人,竟然只有一个!这人到底有几颗脑袋?

叫王倬。1924年生在北京,一个不算差的家庭。小时候天天练字学文,家里有点底。有家底的孩子性格大都活泛,容易好高骛远。王倬从小服侍惯了,吃饭从来不凑合,穿戴也讲究。可1949年,天下变色,王家一夜之间成了路人甲乙。富裕日子再见,轮到亲力亲为。

他倒想过正规路子,跑去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念过书,参军也是为了图个体面与实惠(这事儿有点像现在的考公热吧?)偏偏吃不了苦,训练时一走神就想家里伙食。陕西那段路,他脚底下抹油,悄悄溜回了北京。这步走进去了,就回不来了。

北京解放后,王倬脑筋一转,家里什么古董能卖都卖了。金戒指、瓷器、字画,一样都不剩。幻想着倒腾银元赚外快,不料反叫朋友摆了一道。失望以后,又寻思着自己画点假币、做假票,砸锅卖铁,就是没出成。这一通折腾,全是道听途说的招儿。

新中国创业维艰,阶层一夜荡平。王倬瞧着自己落魄,愈发觉得全世界对不住他。他的理想吧,不是建设新中国,是想翻本赚大钱。靠学历进了中国进出口公司,后头又混进外贸部。眼界宽了,手续流程倒是真摸清了。银行的钱咋调拨,信函怎么写,见识都长了。

王倬开始琢磨,这些流程,有没有漏洞?他可没啥伟大计划,说到底只是心气不甘,想走捷径。1952年9月,还能见着他意气风发地在外贸部来回走——没想到,几年后,灾难正等着他。

1960年3月18日的傍晚,银行行长秘书室门前来了一位看着气定神闲的中年男,他自称国务院派来的,有急件必送。巧得很,行长出差不在,接待他的是王局长。信封写着“主席办公室拨款指示”,落款是周总理的签名,还刻意标注:市场流通的旧票,十元面额,包装漂亮,今晚七点务必送到民族饭店。

王局长半信半疑。西藏来京的确实有,但这手续夹生,比以往的急。实在不放心,刚准备核实,总理办公室的电话就到了。说得十分着急,语气里根本就不允许质疑。银行人多心细,可一听是总理办电话,气场就变了。这世道,谁敢拖总理办急事?

很快,两大麻袋钞票打包完毕,被安排车送往民族饭店。到了地方,他们见到自称西藏工委赵全一的人,王倬。银行工作人员让他提供身份证明和带章介绍信。王倬很自然递上收条、介绍信,盖着专用章,一切都有模有样。这些章、信纸全部仿造得又真又像。他们再三确认后,把钱交了出去。

其实有一说一,银行流程这块,疏于防范。有人觉得太巧合了,还真有胆子把钱拎出银行大门,连夜送到民族饭店,还没出事,几乎不敢想。这是个运气的时代?还是天真的时代?

钱到手后,王倬把麻袋驮在自行车上,回家的路上还有些得意。他母亲问箱子里装啥,王倬一脸亢奋地掀开,满是钞票。他妈本能慌了,劝他把钱送回去。王倬却心气高到离谱,一点没往后果想,说做得缜密,没人能查出来。

这母子俩慌乱中藏钱手法极为原始,把钱一叠叠塞进箱子,没藏完又说干脆缝被子里,最后索性厨房掘坑。竟然还有胆把剩下的直接烧了。一边说着没有后顾之忧,一边又不安心,焦虑失眠,进出母亲房间不下三次。

后头的事,简单点说,银行久等无消息,联系总理办公室后才知“拨款”根本是一场骗局。公安迅速查线索,判断是懂财会、熟机关流程的人。专用信纸最终锁定外贸部,发现王倬用过“赵全一”这个名字。查得明明白白,人直接抓了回来。

厨房的泥里挖出来成捆现钞,结尾也算呼应了王倬反复无常的性格。他拥有得快,丧失得也快。

有意思的是,王倬自始至终没蒙成功,他独自操刀,准备周密,也许连他都怀疑自己到底能不能瞒天过海。可这一集中表现出的全都是他没把世道人心、天网恢恢算在内。网络信息显示,案发时二十万巨款价值相当于今天两千万元左右,当年新中国全年财政收入才79亿。这事太扎眼!抓到他其实不难,只要有人怀疑流程,总会查下去。

时代的漏洞和人为的侥幸一起形成了荒唐。王倬精于细节,却最终被他自信反噬。有人说这是流程失守,也有人觉得这是侥幸心理。如今再看,王倬既精明又莽撞——说他胆大,有点。当然,说没脑子,好像还有几分。

有人不解,为啥她妈一开始还配合藏钱,后面又胆战心惊?是不是人本能里的贪婪和怯懦都混杂在一起?反正他们母子没有谁全然清醒。反正钱没留住,只差一步,演员就成了罪人。

这案子一个人干,也能成大案。权威数据就在那里放着:1960年全国银行经手巨款并非没有核查,但流程仍然有漏洞,警示意义一时满城风雨。上头抓案子,下头查流程,王倬的下场只是给了大家一个警醒,谁又能保证,这种事情不会有翻版?可谁又能保证,永远有万无一失的制度呢。

把钱缝进被子原本是常人的紧张举动,可落到故事里,何尝不是那个年代不完美的缩影。信任流于表面,流程走个样,人人都愿意信好人,却不是人人都成得了“好人”,偶尔错也难免。

这个案子,20万就这么来来去去,一番折腾,最后全还给了国家。王倬却再无可能回头。时代漏洞、人心贪欲、机构疏忽,以及那些看不见的慌乱,最终都刻在了那个厨房的泥土里。

细节总会让人分神,漏洞也可能让人一夜暴富。可是谁家厨房地底下,会真的藏着安心呢。不如说,人人都是王倬,也都不是王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