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期吃降糖药,若身体出现这3种情况,医生:建议马上停药
发布时间:2025-10-23 10:29 浏览量:2
►
本文1839字 阅读3分钟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,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。
65岁的张大爷,5年前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后,一直坚持吃降糖药控制血糖,生活也算规律。但最近几个月,他总觉得心慌、出虚汗、没精神,去医院检查后,医生却说:药得停了。
张大爷不解:“不是说糖尿病要终身吃药吗?怎么现在又要停?”医生叹了口气:“并不是所有药都能一直吃,有些情况,继续吃反而伤身。”
这不是个例,很多糖尿病患者在长期吃药控制血糖的过程中,可能会遇到一些身体发出的“停药信号”。如果你也在吃降糖药,这3种情况一定要引起重视。
不少人以为血糖越低越好,甚至有人得意地说:“我空腹血糖才3.9!”其实,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危险。
低血糖时,大脑得不到足够葡萄糖供能,会出现头晕、出汗、心悸、手抖,严重者甚至会昏迷、猝死。
国家卫健委发布的《糖尿病基层诊疗指南》明确指出:空腹血糖低于3.9mmol/L,就属于低血糖。
长期使用磺脲类、格列奈类这类刺激胰岛素分泌的降糖药,很容易在饮食不规律、运动过量或肝肾功能下降时导致低血糖。此时继续服药,就是在压榨身体最后一点储备。
医生建议:一旦低血糖频繁发生,应及时复诊,必要时需调整药物甚至停药,改为更温和的控糖方式,如GLP-1受体激动剂或胰岛素类似物。
糖尿病人本就容易并发糖尿病肾病,如果再长期使用对肝肾代谢有负担的药物,无异于雪上加霜。
比如二甲双胍,虽然是国际公认的一线降糖药,但它主要通过肾脏排出。当肾功能下降时,药物在体内累积,可能诱发乳酸中毒,甚至危及生命。
2021年中华医学会发布的《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》明确指出:eGFR(肾小球滤过率)低于30ml/min/1.73㎡时,必须停用二甲双胍。
同样地,像阿卡波糖、吡格列酮等药物也需在肝功能异常时慎用,否则可能引发肝酶升高、药物性肝损伤。
如果你在吃药过程中出现尿少、水肿、乏力、恶心等症状,不妨查查肝肾功能。医生提醒:不是血糖低就好,重要的是全身状态平稳。
有些患者吃药后,血糖突然降得特别快,还出现胃口差、体重下降、皮肤干燥等现象,不少人以为是药效好,其实这很可能是胰岛功能衰竭或糖尿病类型误诊造成的。
例如,一些成年人其实患的是1型糖尿病或LADA(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),初期误诊为2型,使用口服药控制效果有限,反而延误了注射胰岛素的最佳时机。
还有些人长期吃药后,胰岛β细胞功能耗竭,血糖虽暂时正常,但其实是“假象正常”。这种情况下继续服用口服药,效果不但减弱,反而可能耽误调整治疗方案。
医生提醒:血糖控制得“过于完美”,反而要警惕。如果出现持续性体重下降、乏力、饭量减少,需尽快做C肽、胰岛素释放等检查,以判断是否需要停药或换药。
很多人一拿到降糖药,就像签了终身合同。但实际上,药物方案应随着身体状态灵活调整。合理的控糖,更像是一场马拉松,而不是短跑冲刺。
长期吃药的人,建议每3~6个月做一次全面体检,除了测血糖,还要关注:
肝肾功能(AST、ALT、eGFR)
血脂、血压
C肽水平、胰岛功能
低血糖发生频率
如果身体出现异常,切勿自行停药或换药,一定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调整。
需要强调的是:“停药”并不等于“好了”。
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,目前尚无根治方法。只有极少数人通过生活方式极大改善(如控制体重、饮食、运动)后,才可能在医生评估下逐步停药。
但绝不能因为一时血糖正常就擅自停药,尤其是突然停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,可能导致血糖反弹,引发急性并发症。
医生的“建议停药”,往往是为了换药、调整剂量或治疗手段,背后是对患者整体状况的全面评估,而非简单“药吃多了”。
糖尿病用药,是一门科学,也是一门艺术。不是血糖降得越快越好,也不是药吃得越久越安心。身体的反应,是最好的信号灯。
如果你或家人正在长期服用降糖药,不妨定期检查、观察身体变化,若出现低血糖频发、肝肾异常、体重骤降等情况,一定要及时就医,听从专业医生建议。
药是好药,但用错了时间、错了方式,再好的药也可能变成伤害。
[1]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.《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(2020年版)》.
[2]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.《糖尿病基层诊疗指南(2022年修订版)》.
感谢关注!有你在,我们会变得更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