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工能闯多大祸?一位交易员搞垮一家百年银行
发布时间:2025-11-13 16:22 浏览量:1
一连串失控的期货投资,让英国传承百年的巴林银行,轰然倒塌,造成这一悲剧的,竟然只是一个高中毕业的交易员,尼克·李森。
对于英国人来说,巴林银行那可不是一般的普普通通银行,它是一家百年老字号,1763年建立,200多年历史了,世界范围内第一家现代商业银行,非他莫属。连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都成了它的长期客户,常年把王室资产交给它来打理。因为这,巴林银行多了一个雅号,叫“女王银行”。
这一切是如何发生?尼克·李森又是什么来头?
尼克·李森
要说这位尼克·李森,其实真不算什么大人物,他是一个泥瓦匠的儿子,连大学都没上过。二十岁的时候撞了大运,找到一份在摩根斯坦利银行期货与期权部门的清算工作。干了两年以后,又跳槽来到巴林银行,还是负责清算。
几年后,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,他成功出任了巴林银行在新加坡期货与期权交易的部门经理。
敏感的朋友马上就会发现一个关键问题:他不是搞清算的吗?怎么去交易部门了?那他的清算工作还做不做了?
答案是,清算和交易,他都做。他一个人,既是交易部门的经理,又是清算业务的负责人。这么一来,风险就来了:你又交易又清算,自己监督自己,这权力是不是太大了点?说句不好听的,你要是明明没有交易,在账面上作假说自己交易了,又在清算的时候故意不吭声,装死混过去,岂不是别人都要被你蒙在鼓里?
总之,巴林银行就是把一个地区的期权期货交易和清算,都交到了一个人的手上。最初的几年,一切看起来也都风平浪静。李森似乎没出什么岔子,甚至还给总部赚取了丰厚的利润。1994年9月,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给巴林银行颁发最高奖励,颁奖人是当时的新加坡总理李光耀,而代表巴林银行的领奖人,就是李森。
要说李森在担任交易和清算两个业务的负责人以后,是怎么步入歧途的,咱们首先得讲个当时的行业惯例,叫错误账户。
在九十年代,期货清算没有计算机和大数据,期货交易也没有手机软件之类的东西,只能在交易大厅现场进行。是买入还是卖出、买入哪类、卖出哪类,买入多少、卖出多少,这些交易指令都需要交易员用非常原始的方式进行。
多原始呢?靠吼靠叫,靠打手势,或者递纸条。所以,可以想象,每当交易指令一多,整个交易大厅就跟养鸡场一样,吵得不行。然而,人非机器,在这种环境里交易,难免会出现失误。
这些失误要是被及时发现了,还可能来得及挽回,但要是发现不了,或者发现之后价格变化太大了呢?那也没有办法。这叫什么,系统性误差嘛。而这些无法挽回的失误,就会被计入一个单独的账户,俗称“错误账户”。定期向总部报告,等行情变化到合适的时候再行处理。
巴林银行总部,原本专门设置了一个“错误账户”,账号是99905。不过,新加坡毕竟也是全球金融中心之一,市场体量也不小,系统性失误也很多。再说了,很多细节上的失误,其实也没必要由总部来统一处理。这十几个小时的时差一倒,等总部想好怎么处理的时候,搞不好价格已经恢复了,之前的交易失误都变成利润了。于是,总部的人想了想,要不新加坡分行这边的交易失误,就让他们自己来管理,不必每天都汇总到总部来。这点自主权,还是可以下放的!
听了总部这话,李森就在系统里开了一个新的“错误账户”,账号选的是他的幸运数字,88888。可就在“88888”开设后不久,巴林银行管理层又传来消息,把之前说过的话给吞了回去。原来,领导们思来想去,还是觉得不放心,还是觉得由总部来统领比较好。得嘞,这账户算是白开了。
可是,88888真的就此成了一个被废弃的空账户吗?
1992年7月的一天,李森手下的一名交易员不小心,看错了李森打的手势。本来客户是要买进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的,他给搞反了,看成了卖出。当晚清算时,李森发现,就这一个失误,造成了整整2万英镑的损失,比其他的普通失误高出至少一个数量级。咋整?向总部承认错误,然后把这个交易员开除?可事已至此,失误已经无法挽回了。这么做,只会让总部觉得自己识人不清,给自己履历上留下一个永远的污点,何苦呢?
思来想去,权衡利弊,李森决定瞒下这件事。怎么瞒?他没把这次失误记录到总部的99905账户中,而是选择动用已经废弃了的88888账户。然后,他又使用巴林银行的自有资金,买入日经225指数合约,记到客户的账上。
讲道理,就算在那个年代,2万英镑也不是一笔特别大的数字。但是,李森的这种做法,却是坏了银行业的规矩。咱知道,期货是杠杆交易,属于金融市场中的高风险业务,而银行毕竟不是投资公司,它的业务,更稳健、更保守,像期货这种杠杆交易,巴林银行只敢给客户代理,从来不会亲自下场。
而李森,瞒下了失误的交易,用银行的钱直接买卖,把账作平。这恰恰是犯了大忌,后患无穷。
有一就有二,无论是金融诈骗还是贪污受贿,第一次犯罪都是最难的,后面就没有心理负担了。在第一次瞒下交易失误、用银行资金来掩盖痕迹后不久,和李森关系不错的另一个同事也犯了一个差不多的错误。
本来,这位同事应该卖出100手期货合约,结果他错误地操作成了全部买进。这一回的损失,可不止2万英镑了,而是足足800万英镑!这么大的失误,李森是不是毫不犹豫就要上报银行呢?答案恰恰相反,别说李森跟这人本来就是好哥们,此事就算俩人有不共戴天之仇,他也一定会瞒下来。为啥?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。要知道,这失误要是捅上去,他也是会被牵连的。于是,李森故技重施,再次记进88888账户。
当然了,在干这些事儿的时候,李森心里也在打鼓。虽然这个账户明面上已经停用了,但它毕竟还开着户,万一哪天总部心血来潮,想要查一查,一看里头的亏空,不就全露陷了吗?
一想到这,李森就如坐针毡、如芒在背,时不时地就把自己的工资啊奖金什么的转进这个账户里,想着能弥补一点是一点。可你别说,他运气是真的不错。不光总部根本就没查过88888这个账户,而且,那些失误了的交易,后来表现竟然都不错。非但弥补了之前几百万的亏空,甚至还创造了相当的利润!
等到1994年底,李森本人依靠被粉饰过的业绩荣获45万英镑分红,一人“得道”鸡犬升天,他的主管领导更是靠他这个得力下属,拿到了88万英镑分红。
俗话说,撑死胆大的,饿死胆小的。要是李森就此收手,搞不好什么事也不会有。李森的大脑也是这么想的,他曾暗暗发誓,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,再也不要启用那个废弃账户了。可是,他的嘴和他的手,不同意。有一次,为了争取一位大客户,李森报出了一个不可能的期货报价,结果,一天内损失了170万英镑。这一次,是他自己犯下的错误。别人犯错,他尚且还帮着遮掩,自己犯错,怎么可能痛快承认?于是,为了瞒天过海,他重蹈覆辙。
只可惜,之前的有惊无险,大概已经花光了他所有的好运,这一回,88888账户没能够再转亏为盈。这笔亏空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,在1994年初变成2000万英镑,7月则滚到了5000万英镑。
为了填补亏空,李森铤而走险,选择了大量反转跨式套利交易期权。这种期权的特点,是如果市场行情稳定,就可以赚取期权权利金,可一旦行情波动大了,就会面临巨大的损失。说白了,李森就是在赌。能做出这种选择,他怕是真的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。
根据李森买入的期权条款,只要日经指数徘徊在18000到20500点之间,他就可以盈利。可人倒霉了,喝凉水都会塞牙。1995年1月17日,日本迎来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大震动——神户大地震。7.2级的大地震,成了飞过日本股市的一只硕大的黑天鹅。短短几天,日经指数下跌了1500多点,88888账户再度亏空6800万英镑。
此时的李森恐惧、慌乱,已经昏了头了。在这当口,他居然还大量补仓日经指数期货,想要反败为胜!可是,地震对股市的影响,是说消退就能消退的吗?接下来一段时间,日经指数再度下跌。
88888账户里的损失,8.6亿英镑!要知道,整个巴林银行,全部的资本金和储备金,加起来也只有差不多7亿英镑!
亏损比资本金和储备金还多,什么意思?——铁定破产!李森一看自己捅破了天,赶紧跑路玩失踪。
就这样,1995年2月27日,风光了整整233年的巴林银行不得不宣布破产。随后,荷兰国际集团收购了它,价格是,1英镑。
事件曝光后,李森潜逃被捕,在新加坡以欺诈罪被判刑六年半。出狱后撰写自传《我如何弄垮巴林银行》,转型为金融风险管理讲师。
特约撰稿人:LXJ,北京大学财政学学士、税务硕士
编辑:莉莉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