取款4万被查整月流水!银行追问资金用途引热议,律师:涉嫌侵犯隐私

发布时间:2025-11-17 17:07  浏览量:1

近日,山东东营周先生的遭遇引发全网关注:他出差时前往银行取现4万元,不仅被柜员追问资金具体用途,还被盘问上个月他人转账的款项明细,银行此举被指侵犯个人隐私。

不少网友纷纷跟帖,称自己有过类似被银行过度盘问的经历,“取款自由”与“隐私保护”的边界问题成为热议焦点。

据央视新闻报道,11月3日,周先生在山东东营某银行办理4万元取现业务时,遭遇了超出预期的“严格盘问”。柜员先是要求他报备资金用途,在周先生说明相关情况后,对方进一步追问“具体买什么”,甚至提及“上个月某日有某人给你转了若干元,这笔钱是什么性质”。

周先生表示,银行的追问已经超出了合理范围,尤其是查询并询问过往转账流水的行为,让他感到个人隐私受到了侵犯。

“取自己的钱还要被查祖宗三代?”

周先生的质疑道出了不少网友的心声,相关话题曝光后,迅速引发大量讨论,有网友分享自己取现3万元就被要求提供消费凭证,还有人曾因被追问资金用途与柜员发生争执。

这起事件的核心争议在于,银行查询储户过往流水、追问资金细节的行为,是否符合法律规定?

首先明确的是,银行账户流水属于受严格保护的敏感个人信息。

根据《个人信息安全规范》定义,“银行账户流水信息”属于金融账户类敏感个人信息,一旦泄露、非法提供或滥用,可能危害人身和财产安全,还可能导致个人名誉、身心健康受损。

我国《民法典》也明确规定,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、侵扰、泄露、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隐私权。

多位律师均指出,银行的行为涉嫌违反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中的“必要性原则”。

上海锦天城(重庆)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刘鑫表示,《银行业金融机构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管理办法》禁止超范围查询、使用或泄露客户金融信息,若银行员工未经授权擅自调取流水,或越权盘问,涉嫌侵犯客户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益,相关方需承担民事或监管责任。

浙江垦丁(广州)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王捷提到,若无证据表明周先生账户存在可疑交易,银行查询其整月过往流水的行为,属于过度收集个人信息,明显超出了合理必要的限度。

北京大成(广州)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原峰认为,银行无权在无合法依据的情况下,随意打探储户的资金用途和过往交易细节。

依据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等相关法律,银行查询储户流水并非完全禁止,但必须严格遵循“合法、正当、必要”原则,仅在三种特定情形下可行:

1. 经账户持有人本人同意或授权,比如储户申请贷款、办理理财等业务时,主动授权银行查询流水;

2. 履行法定职责或法定义务,例如依法配合公安机关、法院等有权机关的调查取证要求;

3. 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和审计需要,且通常不涉及查看具体交易对手信息,仅作合规性审查。

即便在上述合法情形下,银行查询流水也需秉持“最小、必要”原则,不得超出业务所需范围。若超出这三种情形,非法查询、调取储户流水,储户可向银行上级机构或监管部门投诉举报,也可向法院提起个人信息保护纠纷诉讼维权;若造成财产或名誉损失,还可向公安机关报案,追究相关责任人刑事责任。

事件发酵后,网友的观点集中在“银行有权监管但不可越界”。

有网友认为,银行防范洗钱、诈骗等风险的初衷可以理解,但不能以牺牲储户隐私和取款便利为代价,“正常取现还要被反复盘问,感觉自己被当成了嫌疑人”。

也有网友提出,希望监管部门能明确银行查询流水、追问资金用途的具体标准,比如“多大取款金额需要报备”“可查询的流水期限是多久”,让银行操作有章可循,储户权益有法可依。

事实上,银行作为金融机构,肩负着防范金融风险、维护金融秩序的责任,但这种责任必须在法律框架内履行。过度盘问、超范围查询流水,不仅会侵犯储户的个人信息权益,还可能影响公众对银行的信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