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安银行零售正陷转型“深水区”

发布时间:2025-05-21 20:56  浏览量:2

潘晓俊(金融从业者)

平安银行2025年一季度业绩“开门黑”,背后是零售转型阵痛加剧。

最近有学者批评公众号文章不严谨不全面,全是负面,没考虑银行的周期性,哗众取宠。我的确承认就是纯片面的观点,不是专家全面的分析。但我也认同银行是周期性行业,在经济下行周期还有收入和净利润已经很不容易了,虽然同比下降,这也是正常现象。

我们再说回来,2025年4月19日,平安银行一季度财报披露的数据令市场愕然,营收337.09亿元,同比下跌13.1%。净利润140.96亿元,同比下滑5.6%。这一跌幅远超2024年全年营收10.9%的降幅,更打破了银行业一季度“开门红”的常规预期。

问题的核心症结直指零售业务的持续萎缩,个人贷款余额1.73万亿元,同比减少2.2%,信用卡、消费贷、经营贷规模全线收缩,零售金融收入自2022年破千亿后连续三年缩量,2024年净利润同比暴跌94.8%。净息差缩窄至1.83%,较2020年零售战略启动初期累计下降超70个基点,利息净收入减少23.7亿元。

这一表现不仅是行业利率下行压力的缩影,更暴露出平安银行零售战略调整的深层矛盾。从“高举高打”转向“中风险、中收益”的过程中,风险出清与业务增长未能同步,导致营收与利润“双杀”。

曾经的“零售新王”,正陷入转型的“深水区”困局。

优质客群战略是丰满的理想

优质客群是所有银行的香饽饽,所以优质客群战略可以说是丰满的理想。

但理想是需要对应的路径的,没有路径就会遇到骨感的现实。为应对零售业务风险暴露,平安银行自2023年起启动“客群分层”改革,策略包括压缩高风险资产,压降消费贷、信用卡等高收益但高风险业务规模,2024年消费贷、经营性贷款分别减少13%和13.6%,信用卡应收账款下降15.4%。转向低风险产品,增加住房按揭(余额增长7.4%)、抵押类贷款(占比提升至62.8%),发力新能源汽车贷款(发放额增长73.3%),聚焦优质客户。通过大数据筛选白名单客户,降低高风险客群比例,提升财富管理客户价值(私行客户增长7.3%)。

这一策略乍一看适应了经济下行周期,却隐含两大很现实的矛盾。矛盾一就是优质客群争夺的“红海困境”。经济下行期,风险小的优质借款人本就稀缺,而国有大行凭借资金成本低、网点覆盖广的优势,正以更低利率争夺此类客户。例如,招行消费贷利率一度低至3%以吸引优质客群,平安的定价能力难以抗衡。若被迫加入“价格战”,其本就承压的净息差将进一步恶化。矛盾二就是风险与收益的“跷跷板效应”,转向低风险资产虽能改善资产质量(2024年信用卡不良率下降0.21%),但收益同步降低。2024年零售业务净利润仅贡献0.6%,较峰值近70%断崖下跌,反映出“止血”易、“造血”难。

若客群选择失误(如误判低风险客户的真实资质),或经济进一步下行导致抵押品价值缩水,风险可能以更隐蔽的形式累积。

风险与增长的失衡

平安银行的转型逻辑是“以短期阵痛换长期稳健”,但至少目前还在短期,是不是代价会超预期需要再观察。但现实问题就是已经遇到收入结构失衡,2024年利息净收入下降20.8%。非息收入虽增长14%,但依赖债市牛市等不可持续因素。而且对公补位难掩零售颓势,对公贷款增长12.4%,但收益率低于零售业务,且与零售协同效应尚未显现。叠加成本控制达到已近极限,业务管理费下降11.7%,拨备覆盖率降至250.71%,进一步降本空间有限。

更关键的是,零售转型的底层逻辑受到挑战,到底“低风险=低增长”是不是悖论,住房按揭等低风险业务需长期投入,被同业疯抢且受房地产周期制约,新能源汽车贷款虽增速快,但规模尚小,难以支撑整体增长,高息高返的业务模式已经被证伪。至于科技赋能就是说说的添头,如果真的有用,也不要这次转型了。科技就是大方向上的叠加,至少不是这个阶段的决定性因素,尽管平安强调AI风控(如DeepSeek大模型)和数字化营销,但客户增长近乎停滞(2024年零售客户数仅微增0.1%)。

平安银行一定是行业转型的范本

平安零售一直领先行业,平安零售的转型和此次再转型也一定是行业的学习范本。平安银行的困境折射出银行业零售转型的共性难题,首先就是高息差模式终结,经济下行与利率市场化压缩利差,依赖高收益资产的增长逻辑难以为继,再是风险滞后性暴露,顺周期扩张的“后遗症”在经济调整期集中显现,不良率攀升与营收下滑形成负循环。其实转型个人认为最遗憾的是差异化能力缺失,平安和多数银行一样转向同质化的优质客群争夺,这样会缺乏场景生态、科技壁垒等核心竞争力,这么转型真的好么???

对同业而言,平安的案例提供了三点启示,一是平衡术至关重要,风险出清需与业务增长节奏匹配,避免“一刀切”式收缩。而是差异化是生存关键,需挖掘区域市场、细分客群(如养老、跨境)或生态协同(如供应链金融反哺零售),至少平安这样目前不算成功。最后最重要的是长期主义不可或缺,零售转型需3-5年周期,不能因短期不良和业绩压力动摇战略定力。转型后再转型,这也不是定力的表现。

扭转颓势的核心仍在于能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找到新增长极。若继续“优质客群依赖症”,或陷入“低增长-低收益-风险滞后”的恶性循环,若探索差异化路径(如绿色金融、科技金融),则更需时间验证。正如该行高管所言,“没有三五年的定力,很难爬出这个坑”,但新的山头爬上去以后,下坡路也是坑啊,这是周期性行业。

平安银行的零售再转型,是一场风险与增长、短期阵痛与长期价值的艰难博弈。其财报数据虽显黯淡,却为行业提供了宝贵镜鉴。但在利率下行与经济转型的双重压力下,零售银行唯有打破同质化竞争、构建差异化能力,方能在周期波动中“穿越迷雾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