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1岁大叔胃出血抢救,医生:吃二甲双胍片,没避开这3大误区!
发布时间:2025-09-08 13:45 浏览量:2
在现实生活中,很多糖尿病患者都听过一种药,叫二甲双胍。
它被称作是控糖界的“经典老药”,效果稳定、价格便宜,用了几十年,连不少医生自己家人都在吃。
听起来好像很安全,但真正在用的人,有多少是真正了解它的?不少人就是因为不清楚用法,用错了,结果出了事。
有的只是胃肠不适,有的却更严重,像近期就有61岁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了胃出血,抢救之后才发现,是服用二甲双胍时犯了典型的三个错误。
其实在现实里,吃药从来都不是“医生开了就吃”这么简单,特别是像二甲双胍这种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,如果吃的时候方法不对,后果可能真的挺严重。
首先得说清楚的是,二甲双胍本身并不会直接造成胃出血,但它确实对胃有刺激,尤其是空腹吃、长期不规律服药、或者和其他伤胃药物一起吃的人,风险就会叠加。如果再碰上基础胃不好、经常抽烟喝酒、又不注意饮食的人,那就真的危险了。
在很多基层医院门诊,医生最常听到的就是患者说吃了二甲双胍“胃不舒服”“恶心”“没胃口”。
这些症状虽然看起来小,但长期存在,很多人就自己停药了,甚至转头去吃一些网上推荐的所谓“降糖保健品”,结果血糖控制一塌糊涂。
实际上,二甲双胍的胃肠反应是比较常见的,特别是在刚开始服用的时候。
为了减轻这些反应,医生一般都会建议从低剂量开始,比如一天一次,每次250mg或者500mg,然后慢慢往上加,逐渐让身体适应。
然而不少人不清楚这个原则,一听说别人一天吃两三片,自己也跟着吃,一上来就吃足量,结果胃受不了。
更有甚者,直接空腹吃,图个“早饭前吃药方便”,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导致胃酸分泌增多,药物刺激胃黏膜,长期下来,胃黏膜就被慢慢磨损,最后出血。尤其是年纪偏大、胃本身就有点毛病的人,一旦出血,恢复也慢,风险就更大。
其次就是混用其他药物的问题。现实里很多糖尿病人本身就伴有高血压、高血脂,还有些人有痛风、冠心病、老寒腿这些,吃药的种类特别多。
问题就出在这里,有些降压药或者止痛药,比如非甾体抗炎药(像布洛芬、双氯芬酸),这些药也会刺激胃。
如果在吃二甲双胍的时候又加了这类药,又不注意饭前饭后顺序,就很容易“叠加伤害”。
不少患者自己根本没在意,以为只是普通胃痛,就继续吃,结果几天下来,症状越来越重,直到胃出血了才赶紧送医。
再来说一个被大多数人忽视的地方,那就是肾功能问题。二甲双胍虽然主要作用在肝脏和外周组织,但它是通过肾脏代谢排出的。
很多人年纪一大,肾功能早就开始下降了,但自己压根不知道。如果肾功能不行,药物不能顺利排出,就容易在体内蓄积。
虽然出现乳酸中毒的风险极低,但胃肠不适的症状就可能更严重,甚至有些人会出现严重恶心、呕吐、腹泻,导致脱水、胃黏膜破损。特别是有慢性肾病早期的人,更容易在这种情况下被拖垮。
有数据表明,在我国6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,有超过40%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下降,而大多数人没有进行过系统评估,只是凭感觉吃药,觉得“没事就不用查”,实际上是把自己的健康当作赌博。
实际上,在开始使用二甲双胍之前,医生一般都会建议查一下肌酐、估算肾小球滤过率(eGFR),如果低于45ml/min/1.73㎡,就不推荐使用二甲双胍了。
问题是,很多人拿到药也没问清楚,更没有做这些基础检查,吃了几年药都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。
除了这些“吃法上的误区”,还有一个很现实的情况就是长期依赖药物,却忽视了饮食和生活方式管理。很多人一旦吃上药,心理上就觉得自己“已经在治疗了”,对饮食就不太在意了。
主食不控制、油炸食品照吃、零食饮料不断,甚至有些人饭后直接躺着不动。这样一来,二甲双胍的药效再好也没用,血糖忽高忽低,胃肠道一会受刺激一会又胀气,整个人的状态就越来越差。
在一些病例跟踪中发现,有部分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出现了维生素B12缺乏的问题。这可能和药物干扰了肠道对维生素B12的吸收有关。
B12缺乏除了可能引起贫血、神经系统症状外,还会加重胃肠道的不适反应。
问题是这种缺乏很隐蔽,靠日常饮食补充也不一定能缓解,需要定期监测。一旦发现数值低了,就需要考虑补充B12,不然长期下来,对身体的影响也是慢性的。
总的来说,二甲双胍确实是一种效果稳定的控糖药,但它从来不是“万能药”或者“无副作用”的代表。
真正安全地使用它,需要掌握用法、注意身体反应、了解自身基础状况,特别是肾功能、胃黏膜情况等。
医生的处方固然重要,但患者自己能不能真正理解这药的机制、知道什么时候该注意、哪些东西不能混吃,其实才决定了长期用药的效果好不好。很多人之所以出事,并不是因为药不好,而是因为没避开那些常见的错误。
现在越来越多的医生也开始重视用药教育,特别是在慢性病管理中,会强调患者自我管理能力。但现实是,大多数人还是靠自己“摸索”,甚至靠“邻居推荐”。
这种情况下,一旦吃错了,不但达不到控糖效果,反而可能引发新的问题。最怕的就是那种长期用错方法,身体出事了才追悔莫及。
说到底,不管吃哪种药,关键还是要有基本的医学常识,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药,为什么吃,怎么吃,吃了会出现哪些情况,该注意什么。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把药吃对,不至于被所谓“老药”带来新的麻烦。
对此,您有什么看法?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