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,很多糖友都忽略了,直到脚烂了才去看
发布时间:2025-11-16 06:37 浏览量:1
很多糖尿病患者每天吃药、打针、控糖,却忽略了一个最危险的“敌人”——脚。
是的,不是心脏,不是眼睛,也不是肾,而是我们的双脚。你可能很难想象,一个小小的水泡、一点点破皮,竟然能发展成烂脚、坏疽、截肢,甚至威胁生命。
更遗憾的是,很多糖友在出现严重伤口、甚至脚趾变黑的时候,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。而这时,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。
我们在临床上看到太多这样的场景: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年患者,原本只是脚趾发红、起泡,想着忍一忍就好。不到一个月,伤口恶化、感染蔓延,最后不得不接受截肢手术。
事后家属问:“为什么糖尿病会导致脚烂?”这不是个突然发生的意外,而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慢性过程。那就是糖尿病足,它是糖尿病最常见、最严重、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并发症之一。
为什么糖尿病这么容易伤脚?原因在于它对神经和血管的双重破坏。一方面,长期高血糖会让脚部的神经像电线一样“烧坏”,导致感觉迟钝,哪怕扎伤了、烫伤了,也毫无知觉;另一方面,血管逐渐硬化变窄,血液流不过去,就像水管里生了锈,水流越来越弱。
没有血液供应,任何一点小伤,都会像在沙漠里种花——根本无法愈合。伤口越烂越大,细菌趁虚而入,严重时甚至引发全身感染。
一项涵盖全球35个国家、近3万名糖尿病患者的大型研究显示:每年大约2%~4%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糖尿病足溃疡,其中15%的人最终需要截肢。这意味着,全球每20个糖尿病人中,就有1人面临失去脚的风险。
而在中国,根据2021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数据,糖尿病足的年发病率约为1.5%,但由于很多患者就诊延迟,截肢率高达20%以上。更令人警觉的是,9成发生坏疽的患者,都是在伤口已经感染、甚至发出臭味后才来就医。
不仅如此,美国《糖尿病治疗趋势》杂志2022年的一项回顾性研究还发现:糖尿病足患者的总体五年生存率,仅为30%,低于多数癌症。这并不是危言耸听,而是一个残酷的现实。
糖尿病足不是简单的皮肤破损,而是一种深层的综合性疾病,牵涉神经、血管、免疫、感染控制等多个系统。一旦发展成坏疽,就如同一根腐坏的树枝,不及时砍掉,整棵树都可能被拖垮。
为什么有的人糖尿病几十年也没事,有的人却几年内就出现严重足病?这背后有很多风险因素叠加的“连锁反应”。
首先是年龄,老年人本身循环能力下降,神经退化得更快;其次是病程,糖尿病病史越长,神经和血管的损伤越严重;合并高血压、高血脂或肾功能不全,都会加速血管堵塞。如果再加上抽烟、穿不合脚的鞋、足部卫生差,那几乎就是“踩在地雷上”,随时可能爆发。
假设一个患病10年以上的糖尿病男性、65岁、同时有高血压和吸烟史,在冬天穿了一双硬底皮鞋,走了半小时后脚趾起了一个泡。由于他脚部感觉迟钝,没有注意到破皮,几天后泡破了,伤口暴露,细菌进入。
此时血管堵塞导致供血不足,伤口开始感染、红肿、化脓。再加上免疫系统功能低下,普通的抗生素根本控制不住。如果不立刻处理,就可能迅速发展为蜂窝织炎、骨髓炎,最终不得不截趾,甚至截肢。
我记得一位病人,姓李,来自河北农村,57岁,糖尿病11年,从来没做过足部检查。一次冬天在家烧炉子时,不小心被火盆烫了脚背。他没觉得疼,就没管。半个月后,伤口开始流脓,走路一瘸一拐,来医院时,脚背已经发黑、溃烂。
我们紧急会诊,发现感染已经扩散到小腿上。最终,他接受了膝下截肢。术后他很懊悔,说如果早点知道糖尿病会“伤脚”,早就注意防护了。这个故事,不是个例,而是我们每周都能见到的现实。
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,尤其是病史超过5年,有神经症状(如脚发麻、针刺感)、患有高血压或高血脂,那么请从现在起,每天做一件事:检查你的脚。目的很明确——及时发现伤口、感染或皮肤变化。
做法很简单:每天洗脚后,用干净毛巾擦干,坐下检查双脚(包括脚底和趾缝),有没有破皮、水泡、变色、指甲异常。如果视力不好,可以请家人帮忙。建议每周至少一次拍照记录,出现任何异常及时就医。
同时,建议每年至少做一次专业的足部综合评估,包括神经传导、足底压力测试和足血管彩超。适合中老年糖尿病人,尤其是已有足部症状者。
如果你在检查中发现足部动脉搏动微弱、皮肤温度下降,那就需要高度警惕“糖尿病足前期”。一旦发现伤口红肿不退,或者出现明显坏死,应立即前往正规医院的内分泌科或糖尿病足专科,不要拖延。
从更长远角度看,预防糖尿病足的核心,还是要控制血糖、改善循环、保护神经。这不仅仅靠吃药,更是一个全身性的生活方式转变。
首先要坚持每天行走30分钟以上,促进下肢循环;其次要戒烟限酒,降低血管堵塞的风险;饮食上减少高油高糖食物,多吃富含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的蔬果。
研究发现,富含维生素B族的饮食有助于延缓神经病变的进程。穿鞋要软底、防滑、合脚,避免穿露趾拖鞋或尖头鞋,这是最容易导致外伤的“元凶”。
越来越多的指南也强调:糖尿病足不仅是“并发症”,它实际上是糖尿病发展到中晚期的“预警信号”。《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(2023年版)》明确提出,要将足部健康管理纳入糖尿病患者的全年管理计划中。如果我们能提前识别风险、及时干预,就能避免大量不必要的截肢事件。
脚,是我们与世界接触的起点,也是长寿的起点。糖尿病带来的,不只是血糖高那么简单,它更像慢性腐蚀的锈,一点点侵蚀我们的感知、循环、免疫。如果我们忽略了脚的呼救声,就可能在某一天,付出沉重的代价。
愿每一位糖友都能从今天起,弯下腰、看看脚,守住身体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就像一句话说的那样:脚走得远,命才走得长。
参考文献:
[1]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.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(2023年版)[J].中华糖尿病杂志,2023,15(12):961-977.
[2]国家卫生健康委.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(第4版)[M].2022.
[3]王浩,张强.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与防治策略[J].中国实用内科杂志,2023,43(4):281-285.
[4]李志刚,陈静.糖尿病足患者的截肢风险分析[J].中华创伤杂志,2022,38(7):593-598.
[5]张琳,郭海燕.老年糖尿病足病的危险因素及干预研究[J].中华老年医学杂志,2024,43(3):312-317.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“艺术加工”,无任何虚构对话,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请知悉。